有一小群“九零后”,正成为长辈痛心疾首的话题。
7月14日,湖南邵阳征兵办公开通报13名拒服兵役的年轻人,因怕苦怕累、不安心服役而被退兵。不久前,浙江缙云县也惩罚过一位17岁少年,他嫌当兵太苦,坚决需要回家,结果因“拒服兵役”被行政处罚3万元。
舆论一片喟叹,甚至出现“垮掉的一代”的评价。
先不忙大动干戈。所谓“逃兵”事件的接踵出现,毕竟只不过个案,将打击面扩大到一代人,显系误伤。事实上,无论是在汶川大地震,还是在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中国年轻人志愿者已经向世人昭告,他们有能力集体英勇地站在共和国前线,用坚强、韧性、专业常识与责任感,还有阳光般的表情,让长辈刮目相看。他们体现的大爱、大善与大勇,是改革开放30余年最丰硕的成就。他们拥有愈加开放的阳光心态、面向世界的胸襟、整理大量信息的能力,他们总是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更多同龄人、更多长辈,构成了他们的坚强后盾。
当然,在日常,这一代孩子们,确实也蔓延着怠惰、娇气与责任意识匮乏的时尚病。譬如那一小群“逃兵”,或许从小娇生惯养而没办法应付兵营生活的艰辛,让他们感觉离开是最好的、最无害的选择。可能直到离开,他们也没意识到这次“逃离”的分量。他们有过挫折、艰辛甚至磨难吗?有过为不当行为承担后果的历程吗?或者有哪个过去告诉过他们应肩负的责任担当吗?
将责任进行到底,这份意志品质并不是与生俱来。因此,责怪孩子不如检讨大家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到底缺了什么要点,使孩子们染上“精神缺钙”症呢?是不是太过精心的呵护,增加了孩子们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机会?是不是太过单一的应试期许,局限了孩子们自我磨砺的眼界和范围?是不是“父亲到哪里”的社会困惑,母亲和女人老师环绕的阴柔环境,弱化了男生们的阳刚之气、独立意识和责任担当?
还有必不可少的理想主义教育呢。
不由想起近一个世纪以前创立中共的那群青年。细数当年中共一大13位代表,绝大部分都是热血年轻人。李达、李汉俊、毛泽东、陈潭秋、王尽美等均出生于19世纪90年代,而邓恩铭等更出生于20世纪初。为了理想,他们将本可以安逸、富足的生命,投入清贫、坎坷甚至家破人亡的命。他们有青春贲张的热血、有忧国忧民的情怀,更有舍生取义的担当。
隔着一个世纪悬望百年前的这群青年,其磅礴的理想主义和家国情怀,仍然让大家怦然心动。
反过来想,假如那一代年轻人才俊,沉迷于题海之中不可以自拔,或被爸爸妈妈社会捧托于手心呵护倍至,或连一场考试都不可以忍受窗外偶尔的汽车鸣笛而需要爸爸妈妈以人墙拦路相护,那样,他们还会有多少勇气和智慧、理性与激情去创造一个崭新的中国呢?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逃兵”故事在提醒中国教育,提醒更多爸爸妈妈,该放下时则放下。